低空经济时代,这些城市“齐飞”!!
低空经济,正在挖掘的又一个万亿级产业金矿。
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融合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承担着打造新的支柱产业重任。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低空经济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眼下,一场低空经济的竞速赛已经轰轰烈烈展开,许多城市正摩拳擦掌,将低空经济作为带动城市发展实现飞跃的新抓手。
深圳: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
低空经济,深圳一直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超前规划,也是最先抢占发展先机的。
2023年,深圳就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做好低空经济发展大文章;同年,还第一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中心,打造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已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0%;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新建无人机起降点73个,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直升机飞行量超2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领先。不仅如此,深圳还率先成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通用航空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良好的产业基础,是深圳竞逐低空经济的强大底气。深圳已逐步形成“研发—制造—检验—应用”低空经济产业链。以低空经济的支柱产业无人机为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拥有成熟完备的无人机产业链条,聚集了大疆、丰翼科技、道通智能、路飞智能、天鹰装备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产业链条完备度世界领先。
据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统计,深圳集聚了1700多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拥有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训练机构36家,每年培训近万人。与此同时,深圳还在产业链环节不断招兵买马。2023年6月,全球知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商德国Lilium宣布,中国总部落地深圳;紧随其后,广州亿航、上海峰飞等国内eVTOL龙头也纷纷宣布进驻深圳;美团在龙华落地首个无人机智能制造中心并正式投产。
2024年,深圳还为低空经济出台了全国首部产业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高飞”。
合肥:不一样的“天空之城”
虽然只是全国第三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中心城市,合肥却在低空经济上有着许多的全国甚至全球第一。
全国首创低空智联网、全国第一个支持融合飞行的示范区、全球第一个城市空中交通超级枢纽航空港、实现全球首条eVTOL商业化航线首飞……
这些第一的背后,就是合肥要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天空之城”,走出一条低空经济新路。
在产业方面,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等产业息息相关。合肥在制造业和电池能源领域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也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些都成为吸引低空经济企业落户的磁石,吸引无人机整机、动力系统等相关产业集聚合肥。仅在合肥高新区就集中了零重力、北斗伏羲、德智航创、羲禾航空、蜂鸟通航等30多家低空经济企业,基本涵盖上游无人机设计研发、原材料,中游整机及组件制造、任务荷载及地面系统,下游测绘、安防、体验消费等领域的应用,产业链初具雏形。
在应用方面,合肥将依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建设全国全空间无人体系数据中心、管控中心平台,利用无人机、无人车、eVTOL系统3类无人系统,实施“无人机+”行动,探索无人机与无人车、无人船等其他交通方式协同融合,打造园区智慧治理、园区低空无人物流等场景应用,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技术标准,助力低空经济从蓄势待发到振翅腾飞。2024年,合肥正全力争取获批中国民航局第三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基本建成骆岗低空融合飞行试验片区,实现载人eVTOL、货运物流、公共治理等场景全覆盖,初步形成完备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合肥也正不断创新拓展应用场景,构建商业模式,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紧密协同,力争培育出更多的百亿企业,打造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广州:低空经济新势力
2023年12月,亿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全球商业首飞演示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举行,成为当年10月亿航智能斩获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型号合格证以后,广州拿下的又一个“第一”。
10多年前,广州就已经布局低空经济相关产业,不仅建立起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完成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综合服务的全方位布局,形成诸多城市所没有的全产业链优势。目前,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集聚低空经济领域企业50家,年产值/营收规模约130亿元,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13家,单项冠军3家,上市企业9家。
亿航智能,正是广州培育的城市空中交通上市“第一股”,也是低空经济产业的龙头企业。
在广州开发区、黄浦区内,众多应用场景正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低空经济的发展走上快车道。空中通勤方面,开辟了迳下—九龙湖广场空中测试航线,建设了大湾区首个空中智能交通体验中心;空中物流方面, “知识城—科学城”“鱼珠—大吉沙”两条航线,实现紧急药品和生活物资的快速转运;空中旅游方面,试运行了纳米小镇、长洲岛都市农业公园两条空中旅游体验航线;智慧城市管理方面,在街道管理、交通执法、水质监测等领域开展无人机应用。
广州在新材料、半导体、通信、传感器、无人机、汽车等相关产业的优势,未来在低空经济领域也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上海:eVTOL抢占腾飞风口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一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认为是未来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的主要交通工具,也被称为未来的“空中出租车”,将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的空中出行服务,助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数字化交通生态圈。
上海低空经济的谋划中,一个重要的内核聚焦到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代表的产业赛道。《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动空天利用,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
目前,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吨级M1首架机已在上海金山成功完成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eVTOL赛道上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早在2023年6月,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就发布了5座载人电动飞机E20,并于当年10月26日完成了首轮飞行测试,成为中国首个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的首轮试飞。
南京:应用场景探索不断推进
南京作为我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中唯一一个特大城市,具有建设低空智联网和发展低空经济新业态所需的良好生态和完整产业链,不仅拥有丰富的低空资源,而且民用无人驾驶航空领域研究基础雄厚。
南京的浦口区已集聚无人机产业相关企业30家左右,涵盖以长空科技、联通低空智联网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研发设计,以金城无人系统、航天国器为代表的制造组装,以迈杰科、新航线为代表的培训考试,以智慧航空研究院为代表的运营服务,以大翼航空、若尔航空为代表的行业应用等全环节。
作为民航空管国产化龙头企业,南京莱斯信息近年来深耕于空中交通服务、低空飞行服务信息化等业务,先后承担了江苏徐州、安徽合肥等地以飞行服务站为核心的通航机场建设任务。
在南京,低空经济服务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场景也正逐步铺开,从农业植保到电力巡检,从物流配送到旅游观光,从环境监测到应急救援……不断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
中国电信联合华为在南京共同打造5G-A通感领域创新实验基地,率先实现了多站场景下低空目标检测能力验证,通过该技术实时感知低空无人机的位置和动态,可实现精准的航迹跟踪,为低空应用场景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南京浦口区建成的全国首个落地的全要素低空智联网络平台,集5G低空网联通信、高精度位置服务、大范围多源监视、低空气象服务于一体,为600平方公里覆盖范围内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低空保障条件。
苏州:竞逐新赛道,苏州振翅高飞
2023年6月,昆山花桥数字航空航天产业园开工,航天飞鹏在园内发挥龙头作用,牵头编制的《无人数字智能立体交通产业体系白皮书》,总结了产业体系与产业生态,深化低空管理政策、通航产业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结构改革,打造“低空数字产业经济带”,倡导建设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圈。今年2月,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出台,加快低空产业“建链”。
目前苏州已形成了产业链长、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低空产业集群,其中,拥有整机制造企业20多家,7家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30家领航企业和7家创新示范机构。
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是苏州首个实体落地投产的整机项目,由中国航天九院发起,联合国内物流行业龙头顺丰集团等成立于2020年,主要从事无人运输机系统研发设计、生产和运营,形成“双千、双百、双十”的系列化无人运输机产品,其中,FH-98无人运输机已交付顾客使用,其载货重量1.5吨,最大航程1200千米。
峰飞航空是我国最早投入eVTOL赛道的科技企业之一,2023年2月,峰飞航空科技eVTOL载人航空器刷新单次充电飞行250.3公里的飞行航程,成功创造了全球2吨级eVTOL航程纪录。
当前,昆山旅游度假区正以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为引领,依托峰飞航空中国区制造研发总部,吸引更多总部、设计、研发类企业落户,上下游产业及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
4月18日,苏州召开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苏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已于近日印发。措施提出,对将总部或研发、生产、制造基地落户在苏州的低空经济企业,在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后,分阶段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今年以来,苏州聚力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充分依托各县级市(区)已具备基础的航空产业园区、低空产业园区或规划园区,将数字航空领域的整机制造、发动机研发制造、空地通信、无人驾驶、航空芯片等产业紧密联系,打造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保障等多元业态、差异化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