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产业2024年相关政策法规
无人机产业在2024年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调整和规范,以下是对相关政策的总汇: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及相关活动的法规。该条例对无人机的设计、生产、使用、飞行、维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链条的规范,旨在维护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促进无人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条例》将无人机按照性能指标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五个类别,不同类别的无人机在设计、生产、使用、飞行、维修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无人机的所有者应当依法进行实名登记,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涉及境外飞行的无人机,应当依法进行国籍登记。
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飞行的人员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接受安全操控培训,并经民用航空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操控员执照。
无人机的飞行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空域管理的规定,按照适飞空域和管制空域的划分,实施分类管理。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生产、组装、拼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使用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应当遵守本规定,并为其生产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设置唯一产品识别码。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安全评定指南》:为保障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安全,维护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活动秩序,支持做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生效前已完成设计定型且能证明具备相应安全水平的民用中型、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航管理工作。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2590-2023),原计划于2024年6月1日实施,但为有效支撑《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其主要条款实施日期提前至2024年1月1日。
《中国制造 2025》和《"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等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无人机产业化,完成无人驾驶航空运行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统筹开展试点示范运行,鼓励无人机应用拓展。
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持有数达到22万人,将推进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智能无人驾驶航空器驱动的低空新经济。
2024年,中国迎来了低空经济这一全新的产业话题,低空经济的发展将带动无人机等相关产业链的全面爆发,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