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与空域资源现状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各地纷纷将低空经济发展作为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面对低空产业广阔前景和强劲需求,各级空管部门应聚力破解当前低空空域管理的短板弱项,以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不断激发低空经济创新活力,推动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高效、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我国低空空域管理发展现状
低空空域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其科学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建立更加高效便捷、安全有序的运行秩序,对低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顶层设计层面,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民用航空改革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行业改革发展定下基调。民航局等部门相继发布的《全面深化民航改革行动计划》《通用航空“十四五”发展规划》《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2023年,民航局出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无线电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持续夯实法规基础。2023年12月,民航局发布了国家空管委制定的《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首次将低空空域划分为G、W类非管制空域,为低空空域充分使用释放空间。
在军民融合发展层面,国家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中心、空管领域军民融合办公室等部门先后成立,为军地空管统筹、空域资源共享利用提供支撑。
在精细化管理层面,民航局围绕“总体规划、分区管理、分类施策、精准服务”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通用航空分类管理、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等试点示范,为空域资源高效配置提供了宝贵经验。多个地方政府积极构建数字化空域使用监管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警务巡防等典型应用场景落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24年1月1日,民航局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上线运行。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与空域资源现状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规模将达到9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将成为最大的eVTOL/UAM单一市场,占全球行业规模的28%以上。然而,眼下制约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障碍——空域开放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当前在空中交通方面走在全球前列的依然是美国。
根据2022年的FAA数据,美国拥有超过20万架通航飞机,38万名通用航空飞行员,接近2万多个机场、直升机起降场、水上基地以及其他一些着陆设施。相比之下,截止到2022年,中国通航飞行器数量仅为美国的2%左右;不考虑私人机场,相比美国超过4000个公共通航机场,而中国仅有400多个,不到其10%。
如果中国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建造数千个“垂直机场”,以及相关的停机、装载和充电功能,就能让我们的通航产业起飞了吗?未必。低空经济的关键价值是利用低空空域达成各种通用交通功能,而其发展规模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低空空域放开的程度。
一个国家的空域使用也并不是军用、民用此消彼涨的问题,而是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和管理者治理能力,实施空域一体化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换而言之,中国若想真正实现低空经济的腾飞,通过资源整合,是可以做到低空共享,军民共同、灵活、动态、融合使用,从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的。
长期以来,中国虽然将空域划分成A、B、C、D四个等级,但是整个国家的所有低空区域都是管制空域,由空军按照“军航管片,民航管线”的使用方式严格管制,任何私人民用的航线,都必须提前申请报批,获准方可使用。
2023年12月21日《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发布,标志着中国迈出了空域开放管理的第一步,但是当下可供民用的低空非管制区域依然有限,还远做不到像美国那样低空空域85%的资源以民用为主。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从最近这一年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频次和力度可以看出,中央对发展低空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应该已基本达成共识。业界也推断,中国在包括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标准等关键问题上,应该会很快有进一步的落地措施。
2024年2月,峰飞航空旗下的一架eVTOL“盛世龙”,从深圳蛇口码头起飞,在深圳湾上空盘旋一周后,向海对面的珠海九洲港码头飞去,20分钟后平稳降落。这段航程,地面总长150公里,而直线距离只有41公里,平时这两地之间的常规交通方式为坐船或坐车,分别需用时70分钟和2小时以上。
藉此可以想像,当城市上空布满低空立体交通网络,未来人流、物流的通达量将会有多大效率的提升?又能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产业释放出多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为什么宁德时代要重资注入峰飞航空?因为当前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37.5%(2024年1-5月数据),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大环境下,未来想要持续领先,eVTOL大概率会是下一个立足点。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密度也高,对eVTOL有多层面、多维度的使用需求,加之eVTOL属于高收入弹性的新型产业,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其自身的增长速度会远高于GDP,其增加值在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增加。
如果能将eVTOL产业加速发展起来,定会给国家带来多层级的经济效应。
首先,发展eVTOL,需要配套的相关产业众多,比如通用机场、服务eVTOL的垂直起降中心、飞行营地、雷达、低延迟的低空无线通迅网络等,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其次,eVTOL产业技术含量高,天然需要与通用航空技术、材料科技、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电子系统、机电系统、电池化学等众多跨界学科系统性融合,定会吸纳大量高收入人才就业;
第三,eVTOL属于重技术、重资产、重品牌的产业,其收益高、风险高,行业壁垒更高。当前中国正处于油转电的弯道,能否再新能源汽车现弯道超车的奇迹?eVTOL产业或许可以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