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低空经济大爆发:技术、政策、应用场景全面解析!

2025年,将是低空经济全面起飞之年。全国的低空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势,各地方为抢占“天空之城”首发优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产业布局。在这种的背景下,各地低空经济产业呈现遍地开花的向上局面。然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相关规划和政策支持却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尽管各地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未形成统一的顶层设计,行业标准、空域管理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短板。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的范围主要指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内。

广义的低空经济并非近几年才兴起,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多个传统领域的逐步融合与延展。从航空测绘、农林植保到应急救援,低空飞行早已在多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政策方面,政府将低空经济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其发展。例如,《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目标。

此外,多个省市已经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设定了目标产业规模。例如,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构建省低空经济发展“1+N”政策体系,并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海南省也制定了《海南省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推动低空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融合发展生态。

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虽然没有像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低空经济”,但提出了“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这对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是具有利好作用的。

以大疆为代表的无人机公司为例,目前,大疆已成为全球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占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凭借卓越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大疆成功在消费级和专业级无人机市场中建立了统治地位。

然而,在载人领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空域管理的严苛性,长期以来,载人低空飞行的发展受到了严格地限制,未能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应用。受益于我国自研飞机的突破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腾飞,eVTOL在近两年异军突起。

从技术层面来看,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涉及多个前沿科技交叉领域。因为形似大飞机,eVTOL需要飞机控制技术、空气动力学与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因此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成为探索eVTOL技术的关键力量。

又由于eVTOL以纯电为主流方案,其也需要能源、电池以及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因此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技术等电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也成为eVTOL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所以我们也看到近两年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公司的高管离职创业成立eVTOL公司,成为eVTOL领域的中坚力量。

行业棋局最后一枚落子

目前由于国家对于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尚未出台,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划文件也相应停留在宏观层面,地方对低空经济的支持大多也停留在象征性层面

截至目前,已有超20个省(市)发布低空经济相关规划文件。绝大多数省(市)均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新增长极或重要增长极,并明确了产业规模增长目标。但是,各地方政府的低空经济的管理部门却不尽相同。有些省份由交通局牵头落实,有些省份则由发改委和大数据局等部门牵头,还有些省份可能会依托机场集团或航产集团来牵头,这就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调度,出现资源浪费以及信息传达的隔阂。此外,自上而下行业标准的空白也是eVTOL发展的拦路虎。

目前国内eVTOL尚未有行业标准,采用“个案”制度审批,零部件资质不明确;在空域管理方面,对eVTOL的空域优先权、飞行路径规划和实时调度规则缺乏统一标准,各省处于小心谨慎的开放中;国际方面也为形成统一认可的标准,美国FAA已率先启动了eVTOL认证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欧洲则先发制人,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已经发布了《特殊条件:eVTOL飞行器》等一系列关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认证规则。

部门职责的不明确、行业标准的缺失、基础设施的不完备等,使得eVTOL行业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不仅阻碍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也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造成了阻力。

显然,政策制定者已对相关问题有所关注。在低空司官宣成立后,2024年12月27日,低空司已经马不停蹄召开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和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专题座谈会。下一步,行业标准、空域管理、入行门槛等也会陆续提上日程。这些举措显示了政府在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决心,未来通过政策支持、行业标准的建立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低空经济必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25年低空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多维度加速态势,其趋势可从技术、政策、应用场景及产业生态等方面综合分析如下:

一、政策驱动:空域开放与法规完善

1.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中国将推进“三区(管制、监视、报告)划设”全国覆盖,简化飞行审批流程,试点“一站式”空域申请平台,释放更多空域资源。

2.标准体系构建:针对无人机、eVTOL的适航认证、运行规则、数据安全等出台细化政策,例如《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全面落地。

3.地方试点扩容:深圳、合肥、成都等低空经济示范区将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推动“低空+”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战略融合。

二、技术突破:核心瓶颈加速攻克

公共数据联盟认为,低空经济行业需要聚焦十大核心技术。基于对低空飞行安全、基础运行以及产业拓展的关键影响程度优先级

三、应用场景:从试点到规模化

1.物流配送:无人机快递覆盖80%县域,美团、顺丰等企业形成“干线-支线-末端”三级网络,山区、海岛等特殊场景成本降低50%。

2.城市空中交通(UAM):亿航、小鹏汇天等eVTOL企业在深圳、广州等城市开通“空中出租车”示范线,票价逐步逼近高端网约车水平。

3.应急救援:政府主导的低空救援网络建成,无人机投送医疗物资、eVTOL转运危重病人的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4.文旅与农业:低空观光项目普及至4A级以上景区,农业无人机渗透率超60%,推动农药使用效率提升90%。值得一提的是,《2024中国低空文旅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支撑低空文旅产业的关键要素主要分为“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创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协同平台”与“人才培养”六大要素。

四、产业生态:跨界融合与资本涌入

1.供应链本土化:电机、电控、复合材料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成本较2023年下降30%-40%。

2.跨界玩家入场:车企(如吉利、广汽)、互联网巨头(如腾讯、字节)通过投资或自研切入eVTOL、无人机服务领域。

3.新型基建兴起:全国建成超5000个垂直起降场(Vertiport)“充电-换电-氢能”混合补能网络初步成型。


五、挑战与风险

1.安全与隐私争议:密集低空飞行引发的坠机风险、数据泄露问题可能引发阶段性政策收紧。

2.盈利模式探索:早期高运营成本导致企业依赖政府补贴,商业化需进一步降本(如共享空域资源)。

3.国际竞争加剧:欧美在适航认证、适航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可能对中国企业出海形成壁垒。

4.泼点凉水:低空经济,在政府大力倡导下看似前景广阔,可实际情况是,民间行动力严重不足,远非政府宣传的那般火热。

总结:2025年关键里程碑

1.规模化商用临界点:eVTOL载人飞行进入常态化运营,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

2.“低空交通网”雏形初现:重点城市群形成15分钟低空交通圈,与高铁、高速公路互补。

3.全球影响力提升:中国在无人机、eVTOL制造及运营模式上输出“中国方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未来两年,低空经济将从“概念验证”转向“价值创造”,成为拉动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赛道之一,但需平衡技术创新、安全监管与公众接受度的协同发展。